全村“粽”动员,包出“甜蜜的事业”-凯发官网首页

[编辑:窦嘉琪]

端午节前夕,肥乡区天台山镇南谢堡村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,家家户户包粽子、卖粽子的繁忙景象随处可见。6月7日,记者走进南谢堡村,空气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。

一粽香飘600年

拈起3片粽叶弯成尖尖的圆锥,抓一撮泡好的糯米,放入2颗枣,再抓一把糯米填满,将粽叶弯折盖住,层层包裹,拿着粽绳的双手翻飞几下,一个精致的粽子就成形了……7日上午,记者走进南谢堡村村民尹社家时,只见几名妇女穿戴防具,围坐在准备好的食材旁,一边说笑一边包粽子。

自5月25日起,尹社一直忙着包粽子、煮粽子,有时候忙到很晚。“平时每天包一千个左右,到端午节前几天,每天就得包两三千个粽子,还得雇人来包。”尹社笑着说。

端午节前夕是粽子销售旺季,每到这时,尹社家粽子订单不断。这不,几天前一家超市又从他家订购了2000个粽子,这可把他高兴坏了。短短十余天,他已经卖出超一万个粽子,简单测算,忙到端午节当天,怎么也能收入两万余元。

尹社告诉记者,他家祖孙三代包粽子、卖粽子。当年家人是将煮好的粽子放在大袋子里,坐着车把粽子卖到了邢台,“那时候拉过去多少卖多少,卖得很好。”

这样卖粽子的经历,几乎每一位南谢堡村老一辈村民都有过。作为中国北方糖馅粽子的起源地,南谢堡村被誉为“粽子村”,家家户户包粽子的传统可追溯到600多年前。

“听老辈儿人说,南谢堡村属漳河古道,明朝时期古漳河泛滥,支流星罗棋布,芦苇遍地丛生,稻谷丰登,村民摘新鲜苇叶包糯米,用来充饥,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。”村民冀英的告诉记者。

吃过冀英的包的糖馅粽子的人,都说好吃。57岁的冀英的是南谢堡村妇女主任,也是村里公认的“包粽子能手”。

临近端午节,村里家家户户忙着打粽叶、熬糖、泡糯米、包粽子。这些日子,冀英的每天都走家串户,谁家有困难她就搭把手。

今年,村民侯霞的家接单量大,一天要出2000个粽子,冀英的主动上门,帮忙把制作糖馅粽子最核心的“糖蛋馅”做好。

“糖选用的都是优质的白砂糖。制作糖馅粽子最核心的工艺就是‘炒糖’和‘搓糖蛋’,这是精髓也是绝活。”冀英的边干边讲。

在南谢堡村,村民们打小就吃家里老人包的粽子,自己学会后,不光将“传统味道”延续下去,还可以凭包粽子的手艺增收。

村党支部书记张亮介绍,南谢堡村有395户村民,其中200多户700多名村民从事粽子制作、包装、加工和销售。粽子产业是村里重点发展的产业。

年销粽子600万个

正午时分,记者走进南谢堡村粽子加工厂车间时,工人们仍在加班加点忙碌着。一个个经过烹煮、灭菌、抽真空打包、装箱后的粽子将通过快递物流运往全国各地。

2020年,在外地打工的南谢堡村村民路贝贝瞄准家乡的特色美食,在村“两委”的支持下,回乡创办粽子加工厂。当时,他下决心要将“南谢堡村的粽子”卖得更远一些。

靠着越来越大的名气,一年四季包粽子在南谢堡村已是常态。从正月初八起,粽子加工厂就开始包粽子,接订单。

“端午节前夕,我们的粽子订单接连不断。昨天厂内刚接到一笔60万元的订单。”路贝贝告诉记者,加工厂现阶段每天制作超2万个粽子。

端午节粽子订单纷至沓来的同时,加工厂的40多名工人也接连赶工忙碌。厂子里用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,多为女性。她们承担了粽叶清洗、包粽子、蒸煮粽子、真空打包等工作。

49岁的尹云娥在工厂做活已有4年。一天包1000个粽子,这是她给自己定下的“小目标”。叠粽叶、塞配料、拴绳子……短短15秒钟,尹云娥便缠出了传统的舌尖味道。

“我们的报酬是按个计费,我大概每月能挣上八九千元,包得快的每个月能挣到一万多元。”尹云娥说。

“我们从2月份就开始准备端午节的订单,到端午节时,粽子销量达300万个,村民增收40余万元。”路贝贝高兴地说,现在全村全年销售粽子达600万个,农闲时大家就来厂里工作,能在家门口就业,大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。

从鲜为人知的小村到闻名全国的“粽子村”,南谢堡村用4年的时间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。目前,该村结合粽子产业发展,投资100万元成立合作社,进一步整合粽子产业,统购统售,外拓销售渠道,内强品质,形成品牌效应,把粽子做成村里支柱产业、特色产业,实现强村富民的目的。

“今后将鼓励企业进一步提升生产加工能力,同时利用电商平台,拓宽产品销售渠道,带动更多村民就地增收致富,让小小的粽子真正成为兴乡富民的‘摇钱树’。”肥乡区天台山镇党委书记李志浩表示。

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赵鸿粼

凯发官网首页
网站地图